恒佳財務

財稅快訊

15371816230

咨詢熱線

內部控制缺陷

什么是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內部控制缺陷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或者執行沒有達到預期標準,內部控制制度無法為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內部控制缺陷分為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 企業為實現內控目標必需的重要控制措施不足,或者設計不合理,致使內部控制目標不能實現屬于設計缺陷;內部控制執行者沒有依據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執行,或者執行者不具備有效地實施內部控制的能力,致使內部控制目標不能實現屬于運行缺陷。

內部控制缺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內部控制缺陷依據影響的程度可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其中一項或多項控制缺陷致使企業嚴重偏離控制目標屬于重大缺陷。

企業被評估認定有重大缺陷存在,不得出具內部控制有效結論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

內部控制缺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內部控制故障分析法?

1、定量分析法。通過評估內部控制缺陷可能導致財務報表錯報的影響程度進行定量判斷。也就是通過匯總已發現的錯報、推斷的錯報以及以前年度發現應調整而未調整的錯報等所有錯報,將匯總錯報對財務報表錯報的影響進行判斷。匯總錯報超過確定的判斷指標評價標準,應認定為重大缺陷,予以披露。

2、定性分析法。在企業實際運營中,可能被認定為重大缺陷的情形包括:(1)三重一大的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不規范,可能導致企業決策錯誤或違規行為;(2)安全生產管控措施不到位、責任不落實,可能發生安全事故,導致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3)招投標程序或者定價機制不規范,可能導致物資采購質次價高或發生商業賄賂等舞弊行為,致使企業利益受損;(4)產品生產和檢驗程序存在漏洞,產品質量不合格,損害消費者利益,可能導致企業形象受損及賠償;(5)內部信息管理不嚴格,信息系統運行維護和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可能導致泄露商業秘密等。

內部控制缺陷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析法的步驟:

1. 確定調查對象:企業內控的內部控制系統包括財務、銷售、客戶服務、采購等方面。調查對象可以是企業的各部門、管理層、員工或外部審計師。

2. 收集信息:收集企業內控體系的信息和相關文檔,包括財務規章制度、銷售計劃、采購合同、客戶服務記錄、公司內部審計記錄等。

3. 識別問題:通過分析信息,識別企業內控存在的潛在問題。這個過程需要對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流程進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內部控制缺陷,以及評估缺陷的重要性和影響。

4. 提出建議:根據識別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這些建議可以包括修改內部控制規則、增加內部控制程序、增加內部控制人員等。

5. 調查驗證:驗證建議的有效性。調查對象企業內控體系,評估建議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會導致財務報表的舞弊等問題。

1. 是一種用于識別和解決企業內部控制故障的方法。
2.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流程的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故障點,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修復和改進,從而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可以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和解決內部控制故障,減少企業的風險和損失,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和競爭力。
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

內部控制5大要素關系?

(一)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實現全過程、全員性控制,不存在內部控制空白點。  

(二)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并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確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則的應用需要一定的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所處行業環境和經營特點,從業務事項的性質和涉及金額兩方面來考慮是否及如何實行重點控制。  

(三)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兼顧運營效率。制衡性原則要求企業完成某項工作必須經過互不隸屬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崗位和環節;同時,還要求履行內部控制監督職責的機構或人員具有良好的獨立性。  

(四)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并隨著情況的變化加以調整。適應性原則要求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具有前瞻性,適時地對內部控制系統進行評估,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補救。  

(五)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則要求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必須統籌考慮投入成本和產出效益之比。對成本效益原則的判斷需要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盡管某些控制會影響工作效率,但可能會避免整個企業面臨更大損失,此時仍應實施相應控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