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表中的凈利潤怎么算?
1、凈利潤的計算過程: 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費用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補貼收入+投資收益-投資損失+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凈利潤=利潤總額-應交企業所得稅
2、資產負債表中沒有“凈利潤”項目,只有“未分配利潤”項目。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項目=總分類賬中“利潤分配”科目期末余額+“本年利潤”科目的期末余額
企業的凈利潤是企業一定期間的利潤總額,扣除什么后的財務成果?
企業的凈利潤是企業一定期間的利潤總額,扣除“企業所得稅費用”后的財務成果。
凈利潤(收益)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后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后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凈利潤的多寡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基本計算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營業收入: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確認的收入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成本: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資產減值損失: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或損失):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投資收益(或損失):企業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收入: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得利。
營業外支出: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損失。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按一定比例向地方政府稅務機關計繳的所得稅和費用。
利潤表利息費用如何計算?
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是指扣除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它有兩種計算方法:
a、直接計算法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營業和管理費用-折舊與攤銷+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b、調整法 息稅前利潤=凈利潤+財務費用+所得稅=利潤總額+財務費用 利息保障倍數是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又稱已獲利息倍數,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 利息保障倍數的計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前的利潤。
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費用”是指本期發生的全部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財務費用中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資本化利息。
資本化利息雖然不在利潤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償還的。利息保障倍數的重點是衡量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沒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利息的支付就會發生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