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中性什么意思?
風險中性,是用在不確定角度下來考慮的一種形容個體行為的一種方法。“風險中性”在工具書中的解釋:投資者的確定性等價的收益等于其投資收益期望值。“風險中性”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根據現代組合理論,風險中性是指投資者不關心風險,當資產的期望損益以無風險利率進行折現時,他們對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同樣偏好,但沒有風險中性的假定是不能進行風險中性運用的。
2、所謂的風險中性是指決策者的風險態度既不冒險也不保守,其效用函數形式是:UE(x)=EU(式中,U(.)表示效用函數,E(.)表示數學期望,x表示概率事件的結果。
風險中性原理公式怎么理解?
風險中性原理是一個金融原理,它的核心思想是假設投資者是風險中性的,即投資者對待風險的態度是中性的,他們對所有證券的預期收益率都是無風險利率。在風險中性的世界里,將期望值用無風險利率折現,可以獲得現金流量的現值。
在計算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公式:
到期日價值的期望值=上行概率×Cu+下行概率×Cd
期權價值=到期日價值的期望值÷(1+持有期無風險利率)
其中,Cu代表股票投資的上限價值,Cd代表股票投資的下行價值,這兩個數值是在特定情況下根據所提供的信息計算得出的。持有期無風險利率是在持有期內不計風險的利率。
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于金融衍生品的定價,包括期權、期貨和掉期等。通過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推導出這些金融衍生品的價格,使得它們在市場上的價格與根據風險中性原理計算出的價格趨于一致。
風險厭惡系數取值范圍?
A為投資者個人風險厭惡指數。
具體說,方差減少效用的程度取決于A,即投資者個人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越高,A值越大,對風險投資的妨礙也就越大。
投資學里通常假定投資者是風險厭惡型的,即A>0, 風險的存在減少效用,他們當中A越大的人越厭惡風險。該式與高預期收益會提高效用,而高風險會降低效用的概念是一致的。
A=0,為中性投資者,風險沒影響,他們只關心期望收益率。
A<0,為風險喜好投資者,風險的存在增加效用,他們當中A越小的人(或者說絕對值越大)越喜歡風險。
投資者對各種競爭性資產組合進行選擇時, 將挑選效用值最大的資產組合。風險厭惡程度A顯然會對投資者在風險與報酬間的平衡產生重大影響。
風險厭惡系數A 受多種因素影響,如:
– 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 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
– 投資者的時間期限
風險厭惡系數A是投資者主觀態度,因人而異,通常通過問卷調查來獲得。人為規定一個風險厭惡系數A的范圍,如美國投資理財行業通常規定A在2-6之間,用來測度風險厭惡程度。